好野孩子生態小老師
泛樹蛙屬,聽起來好像很平凡,給人一種「泛泛之輩」的感覺,但事實上……真的滿普通的XD,外觀通常呈棕色,腳上頂著樹蛙家族的招牌吸盤。而在台灣,泛樹蛙屬只有兩種,一種是本土種,而另一種則是強勢的外來入侵種,長相可以說是幾乎一模一樣,習性也是幾乎一樣,本土 V.S 外來的大戰就這樣開打了。
土生土長的台灣蛙
先介紹本土方—布氏樹蛙,也叫做白頷樹蛙,體長在台灣的蛙中算是大的了,公蛙5-6cm,母蛙6-7cm,皮膚光滑沒有顆粒。有著尖尖的吻端,白色上唇,從吻端經眼鼻有一條黑線。背部則為褐色,帶有深褐色的條紋或斑點。腹部則是白色有圓形顆粒。大腿內側及體側有黑色網紋。

圖片來源 : Wimsun’s Blog
來自異國的不速之蛙
接下來是入侵者方—班腿樹蛙,它的外觀和體型……基本上就和布氏樹蛙一模一樣!原則上,白頷樹蛙大腿內側花紋是細網紋,斑腿樹蛙的大腿內側花紋網紋很粗像黑底白點。白頷樹蛙背部通常有4條縱紋或細點,斑腿樹蛙有縱紋、X或又字文,但變化很大。白頷樹蛙吻較圓,身體較胖,斑腿樹蛙吻較尖,身體較修長,但都不是很客觀。

圖片來源 : 楊懿如
圖片來源 : 民視新聞網
白頷?斑腿?傻傻分不清楚
那麼他們倆到底有哪裡不同呢?第一個明顯之處在於鳴叫聲,白頷樹蛙的叫聲是連續響亮的「搭搭搭」,斑腿樹蛙是微弱的「嘎嘎嘎」,完全不同。再來就是白頷樹蛙和斑腿樹蛙的繁殖期都是春天及夏天,在靜水域繁殖,產黃色泡沫型卵塊,蝌蚪的吻端都有一個小白點,無法區分。白頷樹蛙一次產約300-400粒卵,比斑腿樹蛙少很多。白頷樹蛙廣泛分佈在全臺灣平地到海拔1000公尺的山區,斑腿樹蛙主要分佈在西部的平地。

圖片來源 : 楊懿如
入侵的軌跡
接下來我們來講講班腿樹蛙這位不速之客的入侵台灣的足跡,牠原產於華南、香港、印度、越南等地,2006年才出現在台灣的彰化及台中,剛開始並未積極監控,直到2010年驚覺其族群已擴散至桃園及新北市,始發覺有必要加以控制。斑腿樹蛙還是持續擴散到屏東、台北市、新竹、苗栗、雲林、南投、嘉義、基隆、宜蘭等地。

圖片來源 : 楊懿如
搭便車擴散法
斑腿樹蛙一旦入侵之後,靠著適應力佳、繁殖力高的特點,很快就成為優勢種蛙類,對共域的蛙類生存造成嚴重威脅。牠有吸盤可攀附在植物上,其卵塊呈泡沬狀也可黏附在植物體上,很容易隨著園藝植物而移動。也因此,在牠們剛入侵時,呈點狀、跳島式的分布型態,主要出現在園藝行、公園、農場、學校生態池等地。彰化田尾是台灣最早發現斑腿樹蛙之處,也是台灣最大的園藝植物集散地,之前部分園藝行因對外來入侵種的警覺性不高,甚至曾發生「買苗木送卵塊」的情況,間接促成斑腿樹蛙的擴散。

圖片來源 : 楊懿如
我們做了甚麼?
而在這場守護本土種以及移除外來種的戰爭中,我們人類的參與從一開始發覺不對勁,到大量移除,發現還是控制不了,最後再到守護及營造多樣化的蛙類棲地,是種圍堵及減緩斑腿樹蛙族群增長的重要方式。
面對外來種
從班腿樹蛙的例子我們了解到,面對外來入侵物種,首先我們需要建置完整的本土生物基本資料庫及監測系統,當有新的外來種入侵時,才能在第一時間區分出入侵物種及其傳播途徑,並加以根除,也有助於擬定優先控制或根除的物種。其次是產、官、學以及民眾需通力合作,才能有效地管理入侵種的傳播與繁殖,尤其在執行移除工作時,更需要建立起全民之共識,而在發生入侵情況後,除了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進行移除控制,維持多樣化的生態環境以提供原生種棲息空間,也是有效圍堵入侵種擴散的策略。最後宣導教育尤其重要,尤其是運用公民科學,讓民眾從操作控制入侵種的過程中,了解入侵種對原生種的危害,願意投入預防及長期控制,才能積極有效防堵入侵種。
結語
介紹到這邊,希望大家對台灣這兩種長相和習性極為相似的青蛙能有多一點認識,然後也對外來種的議題有所了解喔!最後浩浩老師推薦一下自己去過,同時有白頷和班腿樹蛙棲息,且較易觀察的地點 : 新店和美山、台中大坑九號步道,每每到這些地方夜觀,總是發現斑腿樹蛙的數量和鳴叫聲的多寡是壓倒性的勝過白頷樹蛙,令人不勝唏噓,希望接下來的防治方案能讓本土種的白頷樹蛙重返這片本屬於他們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