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野孩子生態小老師
杜鵑熊蜂固然是熊蜂界的惡霸,但可憐的普通熊蜂真的毫無還手的餘地嗎?今天,我們來看寄主熊蜂如何反抗杜鵑熊蜂的統治,以及其他熊蜂與我們之間的互動。
同樣開場,不同結局
其實杜鵑熊蜂在剛開始入侵、與寄主女王對峙的時候勝率就不是百分之百,例如〈熊蜂(下)〉最一開始提到的波希米克熊蜂,她的化學擬態就比其他的杜鵑熊蜂還弱,容易在剛踏進蜂巢時就引發歐洲熊蜂工蜂的防衛機制,導致波希米克熊蜂的成功率比其他的杜鵑熊蜂還低。

就算裝備比較精良,寄主工蜂們靠著「蜂」海戰術,還是可以用掃把擊退入侵者的!
就算成功篡位,杜鵑女王也可能在任何時候,一個不小心就被寄主工蜂找到破綻,進而推翻杜鵑女王的統治。
各位還記得〈熊蜂(中)〉提到過的工蜂治安嗎?那個東西就是女王統治力的表現。換句話說,只要工蜂治安弱化,寄主工蜂開始產下私生子,就可以視為杜鵑女王已經失去統治力了。
革命後的末路
一旦失去統治力,寄主工蜂會立刻把杜鵑女王所命令製作的巢室和裡面的杜鵑熊蜂幼蟲通通破壞、吃掉。杜鵑女王雖然極力反抗,但隻身一「蜂」、身處敵營的她不可能打得過整窩的寄主工蜂,因此最後只能乖乖退位。
慘遭下台的杜鵑女王通常不會被寄主熊蜂殺死,只是被「放逐」到蜂巢的角落,幫忙看管工蜂的蛹或是隱居起來。

新生的工蜂,或許將會永遠記得這個故事……
至於寄主蜂巢呢?如果寄主女王還留在蜂巢,並且工蜂還沒生很多私生子,女王有機會重回全盛時期的統治力,維持巢穴的運作。如果寄主女王被趕出蜂巢、被殺掉,或是私生子數量超過女王的控制了,蜂巢基本上只能在群「蜂」無首的狀況下,走向毀滅……
當然,不是所有的熊蜂都像杜鵑熊蜂那麼壞,大多數的熊蜂還是非常善良的,在花田裡上下飛舞,四處訪花。那既然能幫花授粉,我們人類怎麼能無視這麼優良的員工呢?
授粉員工
與蜜蜂一樣,熊蜂也被人類用來幫農作物授粉。儘管總體效率沒有蜜蜂那麼高,但熊蜂也有些勝過蜜蜂的優點,例如:
體型較大,一次攜帶的花粉量較多;
口器比蜜蜂長,可以幫花蜜藏很深的作物(番茄、辣椒之類的)有效授粉;
性格較溫馴,比較不會亂叮人……等等。
而且因為本身耐濕,訪花範圍較小、較集中,熊蜂特別適合用於溫室作物的授粉,效率甚至比蜜蜂還要好。
不過,熊蜂雖然作為溫室授粉者如此有用,但要達成高效率則需要對熊蜂一定程度的馴化。目前歐美國家已經完成馴化,並成功應用於蔬果類的農作物;台灣的話……我們還在努力(OuO)。
好了你不要再執著於同一朵花了,趕快去下一朵啦(圖片來源:每日頭條)
臺灣的熊蜂
台灣本土的熊蜂目前發現了9種,大多都分布在中高海拔地區。其中最常見的有台灣體型最大的精選熊蜂(Bombus eximius)、分佈於較低海拔的雙色熊蜂(Bombus bicoloratus),以及兩種台灣特有種:楚南熊蜂(Bombus sonani)和信義熊蜂(Bombus formosellus)。
由左上起順時針轉,依序為:精選熊蜂、雙色熊蜂、信義熊蜂、楚南熊蜂(圖片來源:嘎嘎昆蟲網、雄子自然筆記、藍本榮)
你飛不動吧?
熊蜂在二十世紀的時候有一個相當知名的理論:根據空氣動力學的計算,熊蜂的翅膀面積和振翅頻率都不足以讓牠碩大的身體起飛。換句話說,熊蜂理論上是不會飛的。
當然,大家都知道這個理論是錯的,畢竟牠們不僅會飛,還是飛行速度最快的蜂類之一。那麼,這個理論究竟是怎麼來的呢?
這個理論最早的書面紀錄可以追溯到1934年,當時有個法國的昆蟲學家在他的書裡提到了這件事:他與另一個科學家將空氣阻力的方程式套用在昆蟲上面,結果發現大多數昆蟲都沒有飛行的能力。
但他在這段論述後面補了一句:「One shouldn’t be surprised that the results of the calculations don’t square with reality.(不應該對計算結果與事實不符感到驚訝。)」也就是說,其實他自己也覺得這個計算是有問題的。

隨著時間的流逝,流體力學越來越完善,這個理論也在大量資料的反駁之後,逐漸淡出大眾的視野。而作為當事「蜂」,熊蜂根本不在乎那麼多,牠依舊用牠看起來不太科學的翅膀,與我們一起生活在同一片天空底下。
結語
各位大朋友小朋友有對熊蜂有更多認識了嗎?熊蜂系列在此告一段落,感謝看到最後的你們!想知道更多生態知識,請持續鎖定好野孩子生態教室喔!
好野孩子文章版權所有,抄襲或複製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