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野孩子生態小老師
面天樹蛙(Kurixalus idiootocus)是台灣特有種樹蛙之一,其模式標本的採集地點位於陽明山的面天山區,因而得名。
*模式標本:學術界規定在發表一個新的分類群時,要指定一件或一群標本,用來當作日後相關學者比對時的參考依據。
(一)面天樹蛙的特徵
面天樹蛙最大的特徵就是背部具有X或H深色斑紋,四肢外側具白色顆粒突起。牠們的體型體型小巧,約2~5公分,體色相當多變,但以褐色為主,並不會像一般樹蛙一樣偏綠。
牠們的叫聲也十分具有特色,為短促而凌亂的「逼、逼、逼」。


(二)面天樹蛙的習性
面天樹蛙以蝴蝶幼蟲、螞蟻及蜘蛛為食物。牠們白天多在軟土中、晚上喜歡在植物葉片上出現,因為體型十分嬌小,所以要很仔細才能發現牠們喔!
面天樹蛙的繁殖期約為2~9月,以6、7月最常見。由雌蛙選擇產卵場所,牠們會把卵產在落葉堆或泥縫邊,一次產卵約100~300顆,卵不具有黏性。
雄蛙則可進行多次交配,所以面天樹蛙是典型的一夫多妻制。

(三)面天樹蛙的分布
廣泛分佈於台灣西半部中低海拔山區的灌叢、草叢的陰濕處、池塘邊。因族群分布範圍相對較大,族群數量穩定,目前被IUCN(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列為無危物種。
結語
看完面天樹蛙的介紹之後,下次在野外再次見到牠們時,有沒有更能辨認出這個非常具有特色的小可愛了呢? 想知道更多有趣的生態知識,敬請持續關注好野孩子教室喔!
好野孩子文章版權所有,抄襲或複製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