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野孩子生態小老師
夜晚時,一隻蜻蜓啪搭啪搭的飛了過來,停在附近的樹葉上。
等等,蜻蜓不是日行性的嗎?怎麼會在夜晚裡大搖大擺的飛出來呢?仔細一看,這隻蜻蜓的觸角好像比一般的蜻蜓還要長?
其實啊,這並不是蜻蜓,而是一類很特別的昆蟲—長角蛉(Owlfly)!現在,就讓我們來好好認識他吧!
簡介
長角蛉指的是昆蟲綱脈翅目(Neuroptera)長角蛉科(Ascalaphidae)的所有成員,與上次介紹過的、同為脈翅目的草蛉是好兄弟。他們遍布全世界,但在熱帶地區數量較多。
長角蛉的翼展可以達到6公分左右,算是體型不小的昆蟲,有些種類還會有漂亮的花紋。

長角蛉主要於黃昏與夜晚出沒(這也是他們被稱做Owlfly的原因),具有趨光性,而且是肉食性的昆蟲,所以常常會看到他們出現在路燈附近,運用其發達的複眼搜尋小昆蟲,接著在空中攔截獵物、大快朵頤。
我不是蜻蜓!
長角蛉與蜻蜓有很多相似之處:同樣有超大的翅膀、超明顯的翅脈、超大的複眼,而且都是在半空中捕捉獵物。但即便長的真的很像,還是有一個可以最快區別兩者的方法:觸角。
蜻蜓的觸角呈短鞭狀,一般很不容易看到;長角蛉的觸角則超級長,呈球桿狀,末端膨大,和蝴蝶的觸角有點像,因此也被稱作蝶角蛉。

生活史
長角蛉屬於完全變態,生活史分成卵、幼蟲、蛹、成蟲四個階段。
跟草蛉空靈的卵不同,長角蛉的卵就很……普通,一顆一顆蛋型的卵黏在樹枝或石頭上。

幼蟲也長的跟蚜獅很不一樣,有著超大的頭、跟頭一樣長的大顎和超扁的身體。

看大顎就知道,他們也是凶猛的掠食者,但不會像蚜獅那樣主動出擊,而是選擇守株待兔的戰術,待獵物接近後再快速用大顎抓住、吸乾獵物的體液。

幼蟲扁平的身體具有跟環境很像的顏色和紋路,讓他們趴在植株或石頭上時可以達到相當好的隱蔽效果,幫助他們伏擊獵物。也因為不怎麼需要動的關係,長角蛉幼蟲的行動力跟蚜獅比起來就相對遲緩很多。

長角蛉的蛹也會用一個由絲和和土屑組成的繭包裹起來,跟草蛉的蛹很像。之後,成蟲就會破蛹而出,以全脈翅目最強的飛行能力在夜空中飛舞、狩獵。
保命手段
儘管是個掠食者,長角蛉還是有著被天敵吃掉的風險。為此,長角蛉有個獨特的保命手段:將腹部直立,偽裝成一根樹枝,就像下圖這樣。

如果被掠食者抓住的話,長角蛉還可以噴出一種具麝香味的化學物質,讓掠食者知「臭」而退。
結語
看完這邊文章,有沒有對這個神奇的昆蟲又更認識了一點呢?下次再遇到的話,好好欣賞牠們飛行的英姿吧(然後也不要把他們跟蜻蜓搞混了喔)!想知道更多生態知識,隨時關注好野孩子網站,或是按讚好野孩子粉專,才不會錯過任何資訊喔!
好野孩子文章版權所有,抄襲與複製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