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要進入!水蠆的部分了!廢話不多說,一起來好好認識他們吧!
(封面圖片來源:LIFE IN FRESHWATER)
適應水中環境
水蠆指的是蜻蜓和豆娘的稚蟲。雖然定義上他們屬於不完全變態的昆蟲,但牠們的外觀與成蟲的樣子還是差蠻多的。不過,多少還是看得出一些端倪:大大的頭、大大的複眼,以及短短的足。

水蠆生活在水中,並且使用鰓來呼吸。不過,蜻蜓和豆娘的水蠆的鰓長在不同的地方。
豆娘水蠆的鰓長在腹部末端的三片葉片狀的構造上,稱作「尾鰓(caudal gill)」。

蜻蜓水蠆的鰓則長在直腸的腸道內壁上,稱作「直腸鰓(rectal gill)」。對你沒有看錯,他們會把水從屁屁吸進去,氣體交換之後再排出來,同時也作為在水中移動的動力。
你覺得很噁心嗎?嗯,我也覺得不太舒服,還是繼續下一個話題好了。
兇猛掠食者(與牠的超長下唇)
所有的水蠆都是守株待兔型的掠食者,平時躲在石頭底下或是水草之間,用大大的複眼觀察著周遭。一旦有獵物靠近,水蠆就會伸出牠的折疊式超巨大下唇,快速抓住獵物,接著將獵物送到口中,大快朵頤。牠的下唇末端具有特化的捕握型端鈎,可以牢牢地抓住獵物。

這個捕握型端鈎具有很多種形態,有常見的大顎形狀,也有像面具的形狀。因為這個下唇實在太特別了,因此被科學家另外稱作「臉殼(mask)」,而臉殼也是分辨水蠆的重要依據之一。

那麼水蠆平常都吃什麼呢?體型較小的水蠆通常以水生的無脊椎動物為食,例如孑孓或是蠕蟲。

體型較大的則會捕食蝌蚪、小魚、小型青蛙等等,甚至是其他體型較小的水蠆。

從載浮載沉到向天展翅
蜻蜓和豆娘是不完全變態的昆蟲,意味著他們不會有蛹,稚蟲會直接發展到成蟲。但跟其他不完全變態的昆蟲比起來,他們還有一些特別之處。
剛從卵中孵化的一齡水蠆有個特別的名字,稱作「前稚蟲」,因為他們這個時候並沒有足部,只能在水中……漂浮。好在這個時期只會維持大概幾十秒到幾分鐘而已,他們就會蛻一次皮,變成二齡水蠆,就有腳可以自由活動了。
水蠆會經過八至十五次的蛻皮才會到成長到終齡,這大概需要好幾個月的時間,體型較大的種類甚至有好幾年的時間都以水蠆的形式度過。
到了終齡水蠆的時候,你可以發現他們的背上會長出「翅芽」,這是他們未來的翅膀。此時的水蠆會停止進食,體色也會漸漸開始有成蟲的樣子了。你可以理解成一隻蜻蜓或豆娘被關在水蠆的殼裡面,等待著羽化的良辰吉日。

春天和夏天是水蠆羽化的高峰期,大多數的種類都會選擇在這兩個季節的晚上或清晨羽化,這是夜行性掠食者正要去睡覺、日行性掠食者還沒起床的時間。
要羽化的時候,水蠆會沿著水生植物的莖爬出水面,然後成蟲就會從水蠆的殼裡爬出來,並在附近晾乾翅膀。晾乾後,成蟲就會飛向天空,以他們的兩對翅膀翱翔於天際。

結語
看完了蜻蜓和豆娘的生活史,有沒有對於他們有更多的認識了呢?但是,那些常常在你我身邊飛翔的蜻蜓和豆娘又有什麼特別的呢?下一篇,將為你帶來台灣的蜻蜓與豆娘的介紹,不要錯過囉!
(好野孩子文章版權所有,抄襲或複製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