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回,我們講到了蜈蚣的分類、構造和掠食方式。今天,我們來看一隻蜈蚣的生活史,以及他們與人類的關係。
尋覓芳心
蜈蚣的繁殖期各類群都不相同,但大體上都落在一年中溫暖的那幾個月。在這段期間內,雌蜈蚣會散發出費洛蒙吸引雄蜈蚣,雄蜈蚣則會釋出一個內含精子的精苞,放在地上讓雌蜈蚣去撿。有心一點的雄蜈蚣則會用絲做一個簡單的巢,或者用觸角碰觸雌蜈蚣的最後一對足,總之就是想辦法贏取雌蜈蚣芳心。雌蜈蚣接受了雄蜈蚣的好意後,就會將精苞接收進生殖器中。

好媽媽
過了一會兒,雌蜈蚣會找個陰暗的地方躲起來,產下10到100顆卵,並開始了她的護幼行程。沒錯,蜈蚣是會顧卵的,她會用身體把卵捲在裡面,並舔舐那些卵以防止真菌的寄生攻擊。在護卵的期間,蜈蚣媽媽會變得比以往更加的暴躁和神經質,稍有刺激就可能放棄護卵,或甚至將卵吃掉。

過了20多天至幾個月後,卵就會孵化成小隻的蜈蚣。通常來講,蜈蚣媽媽就會選擇在這時候離開孩子們,但也有些種類會繼續撫養小蜈蚣,直到小蜈蚣們能獨自在外生活為止。
不過,只有蜈蚣和地蜈蚣會有這樣的護卵行為,石蜈蚣就只是在土裡挖個洞,把卵產在裡面,並用土埋一埋後就走人。至於缽頭蜈蚣,由於他實在太神秘了,我們尚不清楚他們是否具有護卵行為。
增加數量vs增加長度
蜈蚣的成長過程可以分為兩種:石蜈蚣的小寶寶剛孵化時只有4對足,每蛻皮一次就會增加體節數和足數,直到成年的15對足;缽頭蜈蚣剛孵化時有12對足,蛻皮一次後會增加到15對足,然後一路維持到成年。這樣的生長方式稱作「增節變態」。地蜈蚣和蜈蚣則不會增節變態,小寶寶一生下來就有完整的體節數。

蜈蚣的壽命在所有節肢動物裡算是相當長壽的了,大多數種類都可以活到5年至6年,快樂的在石縫裡飆速。
蜈蚣與人
蜈蚣最為人所知和害怕的就是他們的毒液了。不過,蜈蚣遇到危險的時候其實跟絕大多數動物一樣,第一時間都會選擇逃跑,除非沒有退路了才會選擇攻擊。
如果你真的很不幸地被咬了……多數蜈蚣的毒液都不足以殺死人類,甚至體型較小的蜈蚣,毒牙也刺不穿我們的皮膚。體型大一點的可能會造成紅腫,嚴重一點的可能會發燒。總之,除非你對毒液會過敏(可能會導致過敏性休克,這就很嚴重了),基本上不會死人的啦。
雖說如此,被蜈蚣咬到還是會痛的,遇到他的時候盡量不要出手,遠遠的觀察就好了喔!

蜈蚣具有的毒性,讓蜈蚣在各個文化中都具有相當高的知名度:例如亞洲地區傳統習俗裡的蜈蚣泡酒、作為中藥入藥的蜈蚣藥材、五毒之一、煉蠱常見毒蟲……等等。
另外,與東方的負面印象不同,在馬雅神話中,蜈蚣被認為是連結世界樹的道路,以及與冥界高度相關;另外在某些文化中,蜈蚣和馬陸都象徵著好運、能量和治癒。
結語
看完了〈蜈蚣〉系列,有沒有對蜈蚣有了更多的認識了呢!想不到蜈蚣竟然是節肢動物裡模範生等級的好媽媽呢!想看更多神奇酷蟲蟲的酷知識,敬請關注好野孩子生態教室!
(好野孩子文章版權所有,抄襲或複製必究)